主页 > 茶叶介绍 > 昔归:离澜沧江最近的名山茶;澜沧江水滋养的名山茶
2023年04月18日

昔归:离澜沧江最近的名山茶;澜沧江水滋养的名山茶

如果你问普洱茶有什么魅力,解方、陈志艳两位老师会提供多种答案:第一种是他们在丽江经营着一家名叫“平湖秋月”的地标性茶馆;第二种是他们创建了一个名叫“神侣昔归”的品牌;第三种是他们共同创作的这本名叫《昔归》的茶书。三个答案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茶的热爱与坚守,就像流淌在人身上的血液,自带一股鲜活而持久力量。回到这本《昔归》,我应该是最早拿到正式出版书籍的读者之一,也见证了在云南省图书馆五楼举办的第一场品读会。拿在手上的《昔归》是一本精装书,沉甸甸的,粗粗翻过,直观的感觉是它图片多而文字少,但两者的组合呈现在每一页的效果对读者而言是友好的,这说明该书在版面设计上有自己的思考和用心之处。↑以上3张,《昔归》书影。本书的设计师是赵寅专访设计师赵寅|艺术家和设计师是两个物种,我的追求是尊重商业规则,服务好客户我照例先看目录、序言和后记。尽管我认识两位作者超过10年,对他们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但集中精力去阅读这样一本书,流淌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。序言是王洪波老师写的,笔力雄健而灵动,犹如那条流经昔归的大江大河,内容上则融铸了茶马古道、澜沧江的文化意蕴,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,以及他们创办家族茶叶品牌的洞见。昔归这个名字,从汉语编码的角度来解释,很难一下子理解它的意思,需要把它还原到傣语的语境中,我们才明白它指向的意思是:善于搓麻绳的村子。可追溯的证据是昔归村不远处有个古渡口,需要大量的麻绳来捆绑等待运出的货物。换言之,昔归村人搓麻绳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。同样的逻辑,昔归茶之所以在普洱茶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,也是因为市场上有人喜欢她、追捧她,对她爱护有加。↑以上4张,澜沧江及昔归茶园从山水的视角来看,昔归茶有它生成的山脉河流、土壤云雾,澜沧江从远方奔腾而来,似乎给予了昔归茶特别的偏爱。从细节来描述主要是:海拔750—1050米、羊肝石、赤红壤、邦东黑大叶。与自然环境相依存的还有五老山、诸葛亮南征的传说,茶马古道曾经的繁盛以及有史料记载的茶叶种植历史。昔归茶保留了藤条茶这种管养方式,也留下了团茶制作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种种事实都在提醒我们,昔归茶自成风景且自有特色。《昔归》一书将这种特色总结为“昔归四绝”,即香浓郁、汤清甘、味中滑、喉生津。书里提到的“昔归熟”则“菌香”突出。山、水、茶容易构成茶叶叙事的三角结构,但这个结构中如果缺少人物,这种交织着历史与现实的叙事就会损失许多被我们共情的魅力。《昔归》不止一次讲述流传在当地的爱情故事,而本书的两位作者就是令人羡慕的“神仙眷侣”。他们对普洱茶的热爱,融化在每一次茶山之旅中。他们带领朋友、学生、客户一起去茶山研学、以茶会友——知识在生长,人情在流动,昔归茶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张。于是,我们在书里读到武汉人黎叔、诗人段欢平、长沙邓祥恒与昔归茶的故事。而“神侣昔归”这个品牌的诞生,看似是闲聊中文化人的正常发挥,却仿佛带有一种“人茶合一”的宿命感。↑以上3张,解方、陈志艳两位老师倾力打造的“神侣昔归”品牌产品《昔归》正文有五个部分。第一部分“山·茶之根脉”,第二部分“水·茶之源泉”,第三部分“茶·茶之人文”,第四部分“人·茶之魅力”,第五部分“事·茶之故事”。这五个部分构成全书的主干,从地理到人文,从山水到故事,从具象到精神,构成一幅完整的“昔归茶全图”。这幅全图有一个“画眼”:澜沧江之茶——离澜沧江最近的名山茶;澜沧江水滋养的名山茶;澜沧江古渡上的名山茶。收录于第五部分的后记,标题就表明了创作者的心愿和坚持:心有所向,一如既往。我经常被他们对普洱茶的热爱所感动——犹记得2014年、2022年我在丽江“平湖秋月”茶馆与他们茶聚闲聊的场景,加上2024年这次《昔归》品读会——时空上构成了一个闭环。

李明,写作者。

已出版“民国三部曲”:《民国茶范:与大师喝茶的日子》《林徽因的下午茶》《斗茶录:民国茶事写真》。另参与编撰图书4部。

温馨提示:本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;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,我们崇尚分享。

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:15368897981

 1321411671293.jpg

 

 1515987672357163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