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收到今年新茶的茶友,这里有几个品饮和仓储小建议:
●新茶毛料换了仓储地,口感可能不稳定,收到茶后放1 - 3天再喝。
●新茶茶性还不稳定:天气、喝茶时间、冲泡手法都会影响口感,别凭一次喝茶感受就给茶下结论。
●拿到散茶的茶友,要把茶放在密封、干燥、避光、没怪味、无污染的地方存着。
接下来聊聊何为易武森林茶的真相?
真相一:易武茶,山头茶人的终极挑战
我在易武茶区做了一些年头的茶,对这里的茶园、制茶工艺和品茶门道了解得越来越深。每年除了自家茶园,我做的每块古茶园我都去实地考察,对比周边地块,清楚每款茶的原料好在哪。做茶的时候,每款茶我至少盯着鲜叶采摘和制作一天,虽然不能每锅茶都守着,但尽力把控好品质。做出来的茶,我每天至少喝一次,根据喝茶的感受和对原料工艺的了解,及时调整。我越研究易武茶,越觉得把它做好、喝懂比其他地方的茶难多啦。
真相二:茶商可能最不懂顶级易武森林茶
顶级易武森林茶产量特别少,茶园还很分散;价格高而且很透明,不受市场行情影响;对很多品牌商,特别是以前靠山头茶赚了钱的来说,这种茶不好大量进货,要花很多钱囤货,赚的利润还少,他们的顾客买得起,但也不一定懂喝。所以,在他们眼里,这种茶没啥商业价值。不过,易武茶是山头茶最早火起来的地方,这里的茶农对茶叶原料、制作工艺和品茶的理解,见过的世面和对人的了解,在好多产茶区里都是数一数二的。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茶园,谁能比他们更懂自家的茶呢?很多茶商小瞧了下游茶友的品鉴能力和对顶级品茶体验的热爱。我身边很多茶友品鉴能力比我还强。他们有钱消费、有时间品茶、有交流圈子,喝顶级森林茶的经验丰富。可能他们不太会表达,但心里能精准判断顶级茶的好坏。
真相三:去易武就能收到顶级森林茶?
只追名山古树,难入易武茶门路修好后,去刮风寨收茶的人多了,春茶季总会碰到些趣事。有些自称品控和品鉴高手的人,一进门就点名要喝名产区古树茶。在他们眼里,黑水梁子、三家寨、白沙河的茶都不行,只有茶王树、冷水河的才算好茶。可跟他们聊几句就会发现,他们对茶叶的态度和品鉴水平实在不咋地。他们拿到所谓“好茶”就得意,为便宜几百块窃喜,多拿几个茶样就夸茶农实在。多数时候,茶农只能含泪赚钱,我也不多管闲事,毕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嘛。
认识核心渠道,也难收顶级原料顶级易武森林茶园基本都归某户或某几户茶农。比如收薄荷塘一、二类茶,得找周塘主五家人或“中茶地”盘家;收凤凰窝,只能去丁家寨上寨三户李家;收刮风寨冷水河古树,得找李家或邓家。很多收茶人、茶友以为认识这些核心渠道就掌握了顶级原料,其实不然:一是顶级原料产量少、资源分散、名气大,即便认识茶农,也得面对“配货、鲜叶均分”制度,减产时可能有钱也收不到;二是名气小的茶园有优势,但不一定产顶级森林茶。
同行去易武,都不敢收茶
我身边有几个制茶多年的同行,去了易武根本不敢收茶。原因在于他们对易武茶的山场、原料、工艺和品鉴缺乏深度认知。易武森林茶园不像其他产区古茶园那样容易到达,很多同行虽做易武茶多年,却没去过茶园,难以深刻了解茶园山场、生态、管理及茶树生长状态。即便收到核心地块的森林古树原料,一些细微差异,如过度的茶园管理,也会带来体验感的巨大不同。
即便到了森林茶园,茶商也未必能搞清山场、叶种的优势。不少茶商第一次去,连古树和大乔木都分不清。原因森林土壤肥沃,一些乔木生长十几年,不修剪、不管理,树高和树围与古树相差无几。
品控师在工艺把控上存在两大问题:自以为是 和 好为人师,实际品控能力却不足,工艺出问题是常有的事。而且,多数易武品控者高估了自己的品饮能力。森林感和穿透力是易武森林茶的精髓,但能在茶汤入口时准确捕捉这两种特质的人很少。这需要长期品饮顶级原料的森林茶来积累经验、提升敏感度,并非简单的清凉感和喉韵能概括。
真想四:顶级易武茶原料离不开三大底层逻辑
选茶园,生态优先于山场;选茶树,树形优先于树龄;收原料,要考虑茶园管理和人为干扰程度。很多喝易武顶级茶的茶友反映其品质逐年下滑。过去推测是茶园周边生态破坏和名产区人流量增加所致,但随着走访森林茶园增多,发现并非主要原因。一方面,多数森林茶园在保护区(国有林)内,生态不会被随意破坏;另一方面,能去易武森林茶园的茶商、茶友极少,对生态影响微乎其微。而且易武森林茶大多一年只采一季春茶,最多春秋两季,采摘不算过度。春茶产量关乎茶农收入,为增收增产,茶农通常有两种做法:一是遍植名产区小树;二是加强森林古茶园人为管理,如修枝、矮化、剃老叶、翻土等。管理勤的茶园,茶树产量增加、发芽提前、叶片变大。但在品饮体验上,会使汤水香气更扬、滋味更丰富,同时森林感(尤其是野韵)和穿透力下降,汤水纯净度降低、涩感增加。
真相五:森林感和穿透力,易武茶精髓,多数空谈少数懂
森林感和穿透力是我品控易武茶的执念。品控乔木茶,要能在汤水中捕捉到清晰森林气息;品控小高杆和古树茶,则二者都得有。很多人都在谈这俩概念,但说法不一,不少人云亦云。就拿森林感里的“野”来说:一是易武茶品饮时的“野”是森林感的极致体现;二是它难以言表,喝懂的人能立刻捕捉。今年跑了很多茶园,结合自身对茶园的认知和品饮体验,我对“野”有了更清晰的感受和具象表达,补充如下:●喝森林茶能体会到“野”,它是清晰可捕捉的,且刮风寨、弯弓、天门山等产森林茶的片区,“野”的体验感类似。具体表现为咽下茶汤后,舌面(多在舌尖到舌苔中段)有微微麻感(常喝易武森林茶的人这种感觉不明显,不常喝的人更清晰),口腔中还会有类似“香料”的气息。这种体验在新茶时最明显,后续转化情况暂无经验。●之前提到“野”可能是气韵的体现,比如胸腔有气顶住,难以驾驭,但这种描述较抽象,还是参考上面一点。做了几年易武森林茶,我敢负责任地说,森林感和穿透力是易武森林茶的精髓,是判断其价值的重要标准,且能清晰捕捉和具象表达。
来源:曼撒贡园
温馨提示:本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;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,我们崇尚分享。
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:15368897981
2023年04月18日